发布时间:2023-10-29 16:19:27
公元907年,唐王朝覆灭,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战乱的“五代”时期为避战乱,许多贤人达士隐退山林、藏而不什,行“独善其身”之道,这其中就有以水墨山水名响绝代的荆浩。
有学者认为五代战乱频繁,北方文化南下,基本上无艺术可言,而南方由于北方南渡文人很多,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南移。文学艺术范围太广,单就绘画而言南方各种画科的确发展迅速,几乎全面开花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俱盛。然而,仅从山水画来说,中国山水画的最后成熟,开始标领于中国画之首,却是在“五代”的北方完成的。在美术史上,我们发现,太平盛世会给人物画的发展带来机遇;个体生命坎坷会造就写意花鸟画大师;而国运不祚,却是萌育山水画的时节。魏晋南北朝,国运不济,文人们仕途受阻,情怀寄望山林,山水画萌发并发展出雏形的“水墨山水”和成熟的“青绿山水”画。唐末五代天下又一次纷乱。有许多画家,隐迹群山,殷殷情意倾注毫端,用书之所剩的墨色,勾勒着风林雾岩,本是聊以自慰,无意却使“水墨山水”画最后成熟。这其中贡献最大者就是荆浩。水墨山水画,兴起于盛、中唐,到了唐末有了较大发展。荆浩在其绘画理论著作《笔法记》中对用笔、用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而置赋彩于“媚”“华”,提倡以墨为之的山水画。
荆浩擅画“云中山顶”,能表达出“四面峻厚”的气势。并且“笔”、“墨’并重,曾说:“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,项容有墨而无笔,吾当采二子之所长,成一家之体。”并提出绘事“六要”--气、韵、思、景、笔、墨。所谓“气者,心随笔运,取象不惑。韵者,隐迹立形,备仪不俗。思者,删拨大要,凝想形物。景者,制度时因,搜妙创真。笔者,虽依法则,运转变通,不质不形,如飞如动。墨者,高低晕淡,品物浅深,文采自然,似非因笔。”在“六要”中,把“墨”单独提出来,与“笔”并列,这说明“笔墨”到了五代已成为中国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。关于用笔,早在南齐谢赫的“六法论”中,就有“用笔”一项,但“用笔”的内涵处延,仅指轮廓功用。如果“用笔”不和“用墨”相对应来研究,那么“笔墨”将不会有独立的审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