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发布时间:2023-11-02 16:47:13
农历五月初五,俗称“端午节”。“端”是开端的意思。五月根据农历地支纪月正逢午月,“五”与“午”通,“五”又为阳数,故端午节又名端五节、重五节、端阳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,而根据地方习俗,端午还被称为菖蒲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粽子节、解粽节、女儿节等等。
进入五月以后,天气越来越热,农耕生产到了关键时候,而此时,蚊虫开始孳生,南方各种毒虫非常活跃,天气变化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等等,因此,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“五毒”尽出的毒日、恶日。 钟馗刚正不阿,不惧邪祟。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载有其为唐玄宗捉鬼除妖的故事。因此,人们纷纷于端午之日在家中悬挂或于门上张贴钟馗画像,欲借钟馗之力辟邪禳灾、保佑平安。此外,人们还会在端午日洒石灰、喷雄黄酒、悬艾叶、插菖蒲、佩艾虎、沐浴兰汤等,以灭“五毒”,驱邪气。这些在各地的地志中均有记载,如《杭州府志》:“道家于午日送符,必署“天师”二字,受者答以钱米。钟进士画像,悬之以逐疫。”《苏州府志》:“五月五日,聚百草,多合药为辟邪丹。……画钟馗贴于后户,以辟不祥。”《三台县志》:“五月五日“天中节”,俗曰“端午”。家家饮菖蒲、雄黄酒,插艾叶、蒲草于门,用朱笔画钟馗于室,谓可辟邪。”
此画作于同治三年(1864)。咸丰三年(1853)二月,太平军克扬州,吴熙载“仓皇出走”。 随后的十几年间,吴氏为避战乱而流寓泰州。作此画时,吴已流寓于海陵(今江苏泰州)十多年,以卖字鬻印为生。在生活窘迫之时,还以“拆字卖卜”来维持生计。
此画以传统用来画符驱邪的硃砂和以米汁写钟馗,並配以香蒲与艾蒿。道教文化里传说,朱砂是极具仙灵之气的神物,常用来驱鬼、辟邪消灾。香蒲与艾蒿在民间亦有驱疫之功用,米汁则有解毒之功用,故此画当为应景而作,是“却鬼之一法也”。但此画对钟馗形象的塑造别出心裁,有别于一般通俗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