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10-27 15:09:22
1840至1949年,共计1480余位在上海进行创作的画家构建了“海派”群像,一个个闪亮的名字,汇聚成“海派”的海洋,开启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。“海派”一词也逐渐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地区的绘画进而进入京剧,再传导到文学、媒体领域。特殊的历史时空、巨大的时代波澜,使得“海派”一词的内涵十分特殊,外延也十分丰富。“海派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“派”?具体到中国绘画领域,“海派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?起了什么作用?有什么影响力?
11月8日,“历史的星空——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”在上海美术馆(中华艺术宫)拉开序幕。本次展览由上海美术馆(中华艺术宫)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策划主办,陈翔、张立行、汤哲明、顾村言策划,王欣、李玉、王彬、汪涤、张恒烟担任各个板块的策展人和学术主持。上海美术馆(中华艺术宫)还将组织一系列学术研讨会,就“海派与上海城市”进行深入的研讨。
海派绘画的定义有两种,狭义的和广义的。狭义的海派绘画是专指1843年到1949年期间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中国画流派;广义的海派绘画则泛指上海地区的绘画。本次展览研究展示的是狭义的海派绘画,也就是原本意义上的海派绘画。展览回顾了百年来海派绘画求索的真正精神所系,也为海派绘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灵感和启迪。展览云集了多家沪上知名文化机构的典藏精品,包括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“海派四杰”(虚谷、任伯年、吴昌硕、蒲华)、“四任”、“沪上三熊”等名家名作,以及黄宾虹、徐悲鸿、刘海粟、潘天寿、吴湖帆、林风眠、张大千等名家名作,其中还有部分作品是近年来首次公开展览。此外,展览还收集了十多万字的研究成果,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。
展览通过六大版块和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,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,不仅首次以大型特展形式梳理了海派绘画的源流,回答了“什么是海派”这一问题,还阐述了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。
展览的六个板块,分别是:一、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,二、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,三、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,四、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,五、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,六、历久不衰的深远影响。